未上市 創 櫃 興 櫃
投資台灣
台灣最大未上市股票平台        兩岸股權投資&併購橋樑
首頁 新聞總覽 專題報導 投資周刊 購物專區
  •   公司名稱 上市櫃時間
    5258 虹堡(市) 2016/12/30
    6568 宏觀() 2016/12/28
    3426 台興() 2016/12/21
    6569 醫揚() 2016/12/21
    3346 麗清(市) 2016/12/19
    8488 吉源-KY(市) 2016/12/13
    6554 冠科-KY() 2016/12/12
    2748 雲品(市) 2016/11/23
    4943 康控-KY(市) 2016/11/11

     

首頁 / 新聞總覽 / 新聞內容 新聞內容

深港通上路 台股邊緣化?

日期:2016-12-06 
 
 

文/黃克昌(投資台灣網總編輯)

 

今(5)日,深港通了。

 

中國與香港兩地股市全面融合,在滬港通後,再加深港通,中國大陸A股得以通過香港面向全球,香港也成為匯集國際與中國內地資金的最大受益者。在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裡,陸、港已經連成一線,而台灣呢?似乎越走越遠,會邊緣化嗎?

 

何謂深港通?指陸股深圳市場與港股互通,兩地投資人可透過券商,買到在對方股市掛牌之特定股票。

 

「深港通」分成深股通與深圳港股通。深股通(指的是香港「北上」到深圳買股)可投資的標的共有881檔股票,包括市值人民幣60億元以上的深證成分指數與深證中小創新指數成分股,以及深交所上市的A+H股公司股票。

 

深圳港股通(指的是深圳到香港「南下」買股票)投資標的達417檔股票,較滬港通(指的是上海「南下」買股票)為多,包括與滬港通一樣的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、恒生綜合中型股指數、深圳上市的A+H股,再加上市值不少於港幣50億元的恒生綜合小型股指數成分股。

 

每日南向額度人民幣105億元,北向額度為人民幣130億元,均和滬股通一樣。不過,深港通總額度不設限,開通後原有滬港通的總額度也一併取消。個人投資者南下限人民幣50萬元資產,這和滬港通一樣,北上未設限。一般預料,資金仍將由中國流向香港,港股一邊迎資金潮,一邊要擔心股價波動度加大。可以說,贏家是港股。

 

另一方面,總額度限制取消的意義重大,在於不論是國際資金循深、滬港通管道投資A股,或是中國大陸高達人民幣10兆元以上的保險業資金南下投資港股,都不必再受總額度天花板的制約。換句話說,建立持股部位時,可以放心大膽進場了。

 

評估取消總額度上限後,國際的機構法人、中長線投資資金加碼A股就沒有上限,而這個規模的攀升,就構成MSCI指數納入A股的最大推力。法人評估,深港通將有利於讓陸股在2017年納入MSCI指數。

 

中、港市場融合,也讓企業籌資選擇上市地點彈性更大,不僅陸企到香港上市,可同時網羅國際與大陸內地投資者,國際企業到香港上市,也可藉此吸引中國的機構投資者與股民資金投入,有利集資與多元化股東結構。

 

中金公司估計,深港通後,開通的陸股標的市值占A股市值達81%,交易量則占68%;而開通的港股占其整體市值有73%,交易量更占了港股交易量的九成。這顯示開通的股票標的,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。深港通後,中港兩地市場將日益朝一體化發展。

 

中港兩地股市朝一體化發展,除了經濟目的,自然也有政治的企圖。

 

我們比較擔心的是台灣。深港通上路,成交量不斷萎縮的台股,會不會受到資金排擠效應而持續探低量?

 

金管會安慰大家,認為從滬港通後券商複委託未見大幅成長,資金排擠效應不明顯,深港通應該也不會造成資金轉移。主委李瑞倉說:「深港通規模比滬港通還小,對台灣影響不會太大。」

 

保德信投信也分析,台股是新興市場裡偏成熟市場,法人投資亞洲,台灣跟南韓才是競爭者,投了南韓,就不投台灣。但是,陸股是跟印度一起看,加碼陸股,是減碼印度,不會減碼台灣。而且看各國的產業競爭力,中國公司強在傳統、工業、互聯網;台灣的電子硬體產業,中國還跟不上;香港以地產、金融最具吸引力。所以,各國各有強項,磁吸效應並不明顯。

 

真是這樣嗎?

 

統計顯示,自8月證監會通過深港通以來,從中國流入的港股通淨買入金額達408億人民幣。港股近期日成交量都在700億港元以上,月成交量都在1.3兆港元以上。相較台灣,等於台股每日交易量只有港股的四分之一;如果對照1997年香港回歸前,台股成交量是港股的五倍之多,可以看出台股出現邊緣化現象。

 

除了資金移轉的問題,更嚴重的是競爭力問題。台股過去周轉率高、成交量大,在亞洲股市中受到外資青睞。如今,低周轉率、低成交量、低本益比,不要說外資,連內資也不捧場了。

 

中國時報六月有篇《社論》:誠實面對台股邊緣化問題。

 

內文提到:「要提振台股量能,得拉高層次對症下藥。解決之道不在發行、交易、商品、服務及稅制等各個細項層面,而應該以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。比如,正視A股即將納入MSCI指數事實,抓緊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商機,仿效滬港通,推動台滬深港通,一起做大資本市場大餅。再者,鬆綁陸資來台併購規定與限制,帶動國內投資擴張效應,並引陸資活水挹注台股動能。甚至進一步開放陸資企業來台掛牌上市,提高台股能見度與多元性。」

 

建議不錯。然而,在現今台灣的政治困局裡,上述措施可能實現嗎?

 

 

[作者介紹]

作者為資深媒體從業人員,多年來深耕證券投資市場。歷任自立晚報、自立早報記者、召集人、副組長;經濟日報、工商時報記者,產經日報採訪主任、資訊傳真月刊副總編、OPEN月刊總編輯等職,媒體資歷長達25年。專長新聞採訪、市場分析、策略規劃、媒體經營、輔導顧問、股權投資、未上市市場等。由於他長期採訪、研究、調查未上市,特此開闢專欄,提供未上市第一手觀察心得,值得讀者細細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