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公司名稱 上市櫃時間 5258 虹堡(市) 2016/12/30 6568 宏觀(櫃) 2016/12/28 3426 台興(櫃) 2016/12/21 6569 醫揚(櫃) 2016/12/21 3346 麗清(市) 2016/12/19 8488 吉源-KY(市) 2016/12/13 6554 冠科-KY(櫃) 2016/12/12 2748 雲品(市) 2016/11/23 4943 康控-KY(市) 2016/11/11
-
公司名稱 股東會時間 長榮空廚(公) 2018/06/30 巨擘先進(公) 2018/06/29 全宇昕科(興) 2018/06/29 信錦(市) 2018/06/29 映智科技(公) 2018/06/29 寶緯工業(興) 2018/06/29 台肥(市) 2018/06/29 久裕興業(興) 2018/06/29 華豫寧(興) 2018/06/29 台榮(市) 2018/06/29
台股明年上萬點? 小心錯誤的表象
文/黃克昌(投資台灣網總編輯)
「明年上半年台股衝萬點!」大大的標題,刺激著股民的情緒。
媒體報導,台股近期延續驚驚漲格局。專家指出,隨美股道瓊指數問鼎20,000點氣勢如虹,三大理由將加持台股跟上腳步,「挑戰萬點大關非夢事」,最快明年上半年就將再看到萬點榮景。
眾多外資研究機構對台股後市看法正面,敦促國際資金啟動回補,外資8日大手筆買超台股125億元後,9日再加碼約82億元,近期已連續4個交易日回補台股,累積買超金額為292億元,一掃11月賣超台股陰霾。
某基金經理人表示,近期資金行情再升溫,有三理由:第一、債券殖利率彈升速度快,資金由債轉股。第二、歐洲央行延長購債期限,有利減緩市場擔憂情緒。第三、美、歐、中近期經濟數據表現相對正向,基本面疑慮減低。
景氣真的回升了嗎?換個場景看看。
有位朋友是做科技業代工的,客戶是國內通訊業大廠,也是上市公司,業務一向穩定。日前遇到我,閒聊中透露,他公司前年營收新台幣9億元,去年掉到6億元;今年更慘,估計只剩3億。
我聽了,嚇一大跳。不禁關心起朋友的工作前途。「嘔!公司會裁員嗎?」我輕聲試探的問。
他呼了一口氣:「還好,目前還沒有。」「不過,已經有部分的無薪假了。」他補充。
「喔,還好。」我安慰他:「只要不裁員就好。」
日前,外甥問我:「現在外面的企業界景氣好嗎?」他是中學校的老師。我說:「不好,越來越糟。」「怎麼會?股市不是一直在上漲嗎?」他深感疑惑。
這就是表象與真實的差異。
表象上,股市持續上揚,似乎反應景氣的復甦,現在不是有人已經喊到萬點了嗎?如果只看表象,會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。股市上漲,有其內外環境因素。比如:國內市場資金充沛、部分大企業營運增長、近期外資回補、美國大選後出現川普行情、台灣受惠國際股市帶動等等。
部分大企業確實營業增長,例如台積電、大立光、鴻海、群聯等。台積電日前公布9月營收達新台幣897.03億元,雖月減4.9%,但年增39%。第3季合併營收達2604.06億元,季增17.4%,超越原本財測高標的2570億元目標,創下單季歷史新高紀錄。而今年前9月營收則在6857.11億元,年增7.1%。
根據調查顯示,今年6成5企業確定發年終獎金,高於去年的5成2。最幸福企業仍是以鴻海奪冠,至於汽車和營建業者也將視業績狀況發放豐厚的年終獎金;群聯一向獲利傲人,今年年終獎金最高可領到30個月;台塑四寶今年大豐收,至少會發出6個月年終。每年的幸福企業非鴻海莫屬,該公司今年員工分紅股票已正式發放,平均每位員工將進帳市值約142萬元的分紅股票。
由於少數大企業的營運增長,帶動股市持續上揚,似乎一片欣欣向榮。實則大部分企業營運並不好,尤其是中小企業更糟。雖然景氣燈號顯示,已經連續4個月綠燈,國發會說:「景氣領先指標、同時指標都呈上升走勢,顯示國內景氣持續回溫。」
根據經濟部公布資料,9月外銷訂單年增3.9%,不僅連2個月翻紅,單月金額更創同期次高。官員認為,隨智慧手機推陳出新、歐美年終備貨潮,外銷訂單將持續成長,除10月有望續紅外,「一路紅到年底沒問題!」媒體開玩笑說:「1顆蘋果救台灣!」
陸客來台旅遊縮減四成,觀光業受到拖累。統計顯示,自新政府520就任後,6月開始來台陸客大幅減少,到10月已負成長44.30%,從去年同期的38萬人縮減剩下21萬人。雖然受惠於國際旅客上升,今年來台觀光人數再度突破千萬目標。
其實,內需市場在衰退,因為消費能力在減低,民眾保留現金,對未來景氣看法保守。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全體非製造業廠商對未來6個月景氣看法調查,有七大產業認為未來6個月景氣狀況為緊縮,看法最悲觀為「營造暨不動產業」。現況是景氣「外溫內冷」,所以民眾對景氣回溫無感。
復興航空宣布解散時,台塑王文淵就警告:「留意中小企業倒閉潮。」
台股明年上萬點?其實,一點也不重要。重要的是,景氣真的上「萬點」了嗎?
[作者介紹]
作者為資深媒體從業人員,多年來深耕證券投資市場。歷任自立晚報、自立早報記者、召集人、副組長;經濟日報、工商時報記者,產經日報採訪主任、資訊傳真月刊副總編、OPEN月刊總編輯等職,媒體資歷長達25年。專長新聞採訪、市場分析、策略規劃、媒體經營、輔導顧問、股權投資、未上市市場等。由於他長期採訪、研究、調查未上市,特此開闢專欄,提供未上市第一手觀察心得,值得讀者細細品味。